欢迎访问爱妆百科网

多地机务机坪上工作中暑送进ICU 接送航班是否有必要穿“大白”?

频道:热门新闻 日期: 浏览:1270

  作者: 陈姗姗

  “前几天西安40摄氏度,我保障从国外回来的飞机,穿了3小时防护服,在机坪上真的快热晕了,今天西安稍微凉快点,我这会儿穿着防护服,衣服也湿透了。”

多地机务机坪上工作中暑送进ICU 接送航班是否有必要穿“大白”?

  小张是一位在西安机场某航司工作的机务,他的工作主要是给出港的飞机放行,指挥进港飞机进场,之后上飞机进行检查维修,每次接机送机都要在机坪上待两三个小时。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小张上机坪的着装也有了变化,除了N95口罩、医用乳胶手套、条形帽,接送部分航班还需要穿上“大白”防护服。

  “大白”原本是接触新冠患者的医务工作者的专用防护服装,但如今却在民航广泛被使用,除了机务,机场货物装卸工、航班清洁队,以及执行国际航班的空乘机组等,也都要穿上“大白”工作。

  而对于机务这一必须在机场停机坪工作的群体,随着今年入夏以来的热浪席卷大半个中国,国内多个机场停机坪上陆续有机务人员中暑晕倒,甚至被送进ICU抢救。

  小张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航司要求是,接国际航班以及国内中高风险航班都要穿“大白”,主要是机务、清洁队、货运搬卸工等要接近飞机的工种。

  在西安,国际航班被划定在一片特定的机坪区域,人员只要进入这个区域就要穿防护服。飞机落地后,机务就要穿着“大白”进场工作,引导飞机进场,然后在飞机停好后进行一般性检查和维修。

  小张说,根据飞机故障正常与否情况,在停机坪服务每个航班的时间长短不定,一般在三四个小时。

  “每天公司都会发布中高风险航班名单,其实是机场让航司发布的,航司只能执行。”小张透露,不同的航班防护级别不同,比如2级防护就是全副武装:N95口罩,医用乳胶手套,全封闭式护目镜/防护面屏,条形帽,防护服,鞋套/防水靴;1级加强防护则是除了防护服,其他都要穿。

  需要穿“大白”的2级防护,主要是服务来自国内中高风险地区的进港航班以及所有国际航班;国内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城市的进港航班,则是穿“大蓝”。

  像西安机场这样的防控规定还算相对“区别对待”,但在国内其他一些机场,不少机务透露并没有按照不同风险航班来要求是否穿“大白”,有的机场甚至要求不管什么航班,所有人只要上停机坪都要穿“大白”,有的则要求服务要飞到国外去的客改货航班也要穿“大白”。

  一位来自厦门机场的机务则对记者透露,目前对他们的要求是保障国际航班需要穿“大白”,另外对国内中高风险航班,则是需要带胶手套,但是“夏天胳膊都裸露在外的,戴手套的意义在哪里?”

  记者查阅了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最新版《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发现,对于航司机场维修人员穿着“大白”的要求,只有在“更换HEPA(空气过滤网)时才需要穿一次性防护服”。

  《指南》规定,只有负责应急处置的客舱机组、国际/地区航班旅客区域的监察员、更换高效空气滤芯的维修人员、高风险国际/地区航班的保洁人员,民航局统一要求穿防护服;而对于涉及高风险国际/地区航班的客舱机组、地服、行李装卸人员,以及消毒人员,民航局认为可根据实际暴露风险和条件酌情选择穿防护服。

  不过,多位机务对记者透露,民航局在“穿不穿大白”这件事上并没有管理权,其实航司也没有决定权,他们在停机坪上的行为主要受所在机场防疫督导的监督。

  就在几天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团队刚刚发文提示:在炎热的环境中,继续穿着“大白”会阻止人体热量的散发,大大增加中暑发生的概率。事实上,被汗水浸透的“大白”防护作用也已经大打折扣。

  张文宏团队建议,夏日户外环境下工作的非采样人员,推荐正确规范佩戴口罩并注意手卫生即可;从事普通人群采样工作,近距离接触时,也只需要N95口罩+戴面屏防护,不必穿着“大白”。此外,防疫人员都应该注意阶段性休息与饮水,如有中暑症状应及时暂停工作,转移到阴凉通风的环境中补充水分。

  而相比于采样工作人员,机务在工作强度、时间和环境上,都要更恶劣,穿着“大白”中暑的概率也就进一步增大。

  多位机务对记者透露,其实在上飞机维修之前,他们是接触不到旅客和货物的,但依然要在停机坪上穿着“大白”等待飞机停稳,而在上飞机之前,其实飞机也已经进行了消杀流程。这样的加强防控,与去年暑运期间南京机场暴发的本土疫情有关,当时由于登上飞机的清洁队中有个别人感染,导致南京疫情蔓延了大半个中国。

  “国际航班穿防护服还能理解,国内航班还在各种加码防疫,说到底还是怕出事后的追责。”多位机务对记者指出,最近不少同事在工作中中暑,大多也就是扶到阴凉的地方休息一下,如果公司对防控着装没有决定权,也希望能够多发布一些防中暑措施和中暑后的处理方案,对一线机坪工作者的处境多一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