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爱妆百科网

上海交大墨水瓶事件(上海交通大学墨水瓶事件)

频道:运势 日期: 浏览:1411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上海交大墨水瓶事件,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墨水瓶事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复旦创始人临终前说: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能把中国叫醒,是谁呢?

很少人会知道,那句"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其实是出自复旦大学最初创始人马相伯先生。

上海交大墨水瓶事件(上海交通大学墨水瓶事件)

他作为清末和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为践行教育兴国的理念,不惜毁家兴学,尽自己所能地筹集资金全部投入到学校的创办中。他用演讲影响了全国人民,90多岁高龄时,仍在为救国奔走。让老人欣慰的是,在他去世前终于看到了国家复兴的希望。

坚信读书能强民

马相伯出生于1840年的苏州丹阳马家村,因为父母都信奉天主教,所以在他出生后,就被父母带到了教堂经受天主教的洗礼。

在马相伯5岁时,他喜欢上了天象学。为了学到更多知识,他12岁便来到了上海,进入了由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学校读书。

马相伯天资聪颖,当时八国联军聚集在上海,所以马相伯在入了这个法国学校后,不仅学习了法文、希腊文、哲学、神学、天文等学科,而且还学会了8门语言。

在他22岁的时候,进入徐家汇的天主教接受了为期两年的"神修"学习。马相伯一路刻苦专研学习国外知识,在30岁时,就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

要知道,获得这个学位,最少要攻读8年左右的硕士学位,此后还得花12至13年攻读博士课程。而这也为他后来办学打下了基础。

当时全国民生情况不容乐观,多次战争后,很多灾民处于水深火热中,马相伯筹集了2000两白银救济灾民。但他的行为反而遭到了天主教的强烈反对,一气之下,马相伯退出了教会。

脱离了教会,马相伯就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其他国家学习。在去了日本、朝鲜、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后他才发现,一个国家想要富强,研究科学、兴办实业才是强国之本。于是,他上书朝廷提出了建议和方法,可每次都石沉大海。

对朝廷失去了希望,马相伯有些郁郁不得志的困惑,他随即回到了上海。经过了官场和出国的历练,他的内心生出一种"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求才之道,以设立学堂为先"的想法。

为了践行自强求才的理念,他必须筹集更多的资金。他甚至决定把自己家拆了,改建成一所学堂,再把自己所有的土地捐献给天主教代为管理,以此创办了 "中西大学堂"基金,专门给需要的学生使用。

可以说马相伯自己一生都在不停的学习,哪怕是清朝最后动荡的时期,他都在尽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出谋划策。所以,才有了那句"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的至理名言。

建校育人救国心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三所大学:北大、清华、复旦。而复旦大学的创始人就是马相伯,这也是他为实践自强求才之道深刻体现。

这所学校的前身叫做震旦学院。而复旦大学就是马相伯被赶出这所学校后,才重新创立的。

1902年时,现在的交通大学还叫南洋公学,发生过一件"墨水瓶事件"。

当时,南洋公学文科班的一位老师,因为其中一个班级里放的墨水瓶空了,就认为是这个班级学生的恶作剧。一气之下报告了学校,而学校最后的处理方式竟然是把这个班级的学生都开除了。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学校当时的教务长蔡元培和200多名学生愤然的离开了学校。

就是因为这件事,马相伯在蔡元培的介绍下,收下了一批学生,正好开启了他创办的学校。为此,他还为这所学校取了个响亮的名字:震旦学院。震旦,意欲为旭日东升,担负着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重任。

学校成立后,他以"广延通儒,培养译才"为宗旨。更是强调“重视文艺、崇尚科学、不谈教理”的办学方针,当时的学子对此非常认可和推崇。

梁启超在得知马相伯创办的学校后,更是赞誉:"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可以说马相伯创立的这所学校,不仅广纳很多优秀的学子,更是成为了高等人才的聚集地。

马相伯不仅非常热衷于教育事业,对于革命他也是积极支持,还因此被赶出了学校。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1904年时,学校来了个非常有争议的学生。他当时公然讥讽清政府的朝政,为此成为了朝廷缉拿的要犯。可是马相伯在知道后不但没有赶走他,还为他另外安排身份进入学校学习。

而当时,耶稣会想要把马相伯创办的学校改为教会学校,便借马相伯需要养病为由,派了教会的人来协助马相伯管理教务。他们除了要改变学校的教学方针外,还想让马相伯不要公然与清朝作对,以免波及教会。

教会的人自从代理了马相伯的位置后立即开始了一系列的更改措施,废除了原来的制度,还重新定了规则。而这与马相伯的办学宗旨是相对而立的,学生们对此非常不满,于是纷纷退学抗议。

对于教会的行为,马相伯深感不齿,无奈之下,只得选择跟学生们一起离开。

失去了震旦大学,马相伯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想着重新再开办一所学校。而当时被马相伯护着的那个位清朝要犯就提出建议,新学校就叫复旦,意为复兴震旦、自强不息。以此不忘创办震旦学院的信念,更是一种复兴中华之意。

马相伯一听,觉得甚好,于是就决定重新开的学校就叫做复旦。

这就是复旦大学的由来。

马相伯从创办学校起,就一直坚持相信只有育人才能救国;面对当时朝廷的不作为,他用自己的方式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卖书筹款为救国

马相伯在77岁时,听说袁世凯复辟称帝,对其非常痛恨,认为他是天下最大的贼。从此他决定隐居,不再过问世间任何事情。

可是,马相伯对于兴国之事从来没有放弃。已经91岁高龄的他看到了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深刻的明白自己的一份力对于国家来说有多重要。于是他亲自执笔作书,用自己的作品总共筹到了十万元,用来支援部队。

此后,他更是连续4个月发表了拯救国难的广播演讲,为救国终日奔走。马相伯先后发起了多个爱国就亡的组织,写下了"耻莫大于亡国,战虽死亦犹生"的联语。他被人们公认为救国领袖、爱国老人。

后来因为战争,马相伯在避难的过程中,病情加重,不得不留在越南养病。虽然身在异地,可是他却一直惦记着国家安危。

在他百岁诞辰时,国家给他颁发了荣誉,称他为 "国家之光"。可是,马相伯却认为自己无德无功,每听到一句赞誉对他来说都感觉非常羞愧。

他在自己病情危急时曾说:"我只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后来,前方传来抗战胜利的消息,马相伯终于看到了国家振兴的曙光。可是他并没能看到国家真正富强的那一天,因为病情加重,马相伯于100岁溘然长逝。

马相伯的一生都在兴学育人,而他的一生都在动荡中度过。他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国家,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时至今日,他创办的复旦大学培育出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作为中国文化知识的先辈,他值得我们致敬,学习。

爱的教育墨水瓶的故事读后感

关于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他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在小学四年级时的成长故事,写了他一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感。

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的孩子。纯真善良的安利柯、是非分明的卡垄品学兼优的代洛西……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深深的爱,对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之情。

书中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都如此的细腻,让人向往,让人感动。这本书用朴实平凡的语言,讲述着 100个与孩子们有关的故事:扫烟囱的孩子、穷人、 虚荣心、感恩、吵架、告别等等,体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从中使我感受到了人类是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呀,而这种关心、理解,都离不开一个东西——爱!

这本书中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孩子们听的故事。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孩子们受到启迪,同样让我被这些人的高尚品质所震撼。书中还提到了这样一件感人肺腑的事情:二年级学生洛佩谛为了救一个站在当街的一年级学生,而赶在车子前面,救出了他,自己却被车子轧断了一条腿。同学,老师,校长都纷纷称赞他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救助朋友的人”

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是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先生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我爱你们,请你们也欢喜我!我一个都不愿责罚你们,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请你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与他,也让我对这群学生十分羡慕。

读了《爱的教育》之后,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1、《爱的教育》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安利珂与他的小伙伴,亲人以及老师的爱,有关爱,友爱,情爱。

我读了这本书后,又重复看了好几遍,我从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都读出了这种爱。

《爱的教育》讲了很多关于爱的故事,每个都有爱的存在,爱就在身边,爱就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就像前几天南方的冰雪,只要大家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没有困难而言,因为大家的心中充满着爱。

就像十月的《侠义行为》,四个同学在那里戏弄一个右手残疾的克洛西,有的用尺子捅他,有的学他手残疾的样子,发出可耻的狂笑。克洛西气愤级了,用墨水瓶砸向一个男孩,那男孩躲闪开了,墨水瓶则砸到了刚进教室的老师身上。老师问道:“是谁”卡隆站起来说是他,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老师最终也知道了是那四个男孩。

一栋楼有食堂,办公,宿舍这栋楼的建筑用途写什么?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今天在徐汇校区正式揭牌。33年前(1986年)的今天,上海市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今年10月1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其中,上海市共有12处文物入选,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年前(1986年)的今天,上海市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今年10月16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其中,上海市共有12处文物入选,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褚晓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伟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欧晓川副处长,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陈澄泉局长出席仪式。上海交通大学相关职能部处、使用单位、市民代表和师生代表等参加大会。

在本次申报中,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的名单中包含:老图书馆、新中院、中院、新上院、工程馆、科学馆、北四楼、执信西斋、文治堂、总办公厅、体育馆、新建楼、盛宅、华山路校门、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共计16处文物本体。

上海交大早期建筑具有如下价值与独特性:

*历史悠久,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两所大学之一;

*校址从未改变,是目前国内惟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高校;

*具有独特的、中西结合的校园布局与建筑;*集中展示了邬达克等近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先进的建筑思想;

*很多建筑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造材料和技术手段,表现了在技术上的勇于尝试;

*交大早期建筑的一大独特性来自交大校友对母校的热情和帮助,有一些建筑是由校友捐助建成的,如图书馆、校门、工程馆等,也有些是由交大校友主持修建的,如体育馆和文治堂;

*承载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这里已成为上海市革命先烈缅怀基地,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瞻仰,这是其他高校所少见的。

上海交通大学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2014年4月4日,上海交通大学历史建筑群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为本次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每幢历史建筑门口都有学校制作的二维码,扫描即可看到详细介绍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的价值与独特性

上海交通大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896 年由清政府创立的南洋公学,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两所大学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位于徐汇校区内,是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早期高等学府所在地。不同建筑风格各异的建筑并存,一定程度展现了上海地区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历程,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变革,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校园发展历程的印证。

在本次申报中,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的名单中包含:老图书馆、新中院、中院、新上院、工程馆、科学馆、北四楼、执信西斋、文治堂、总办公厅、体育馆、新建楼、盛宅、华山路校门、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共计16处文物本体。

1、老图书馆

位于草坪东侧的老图书馆建成于1919年,由1916级毕业班同学为纪念建校20周年发起社会各界及师生共同捐资建造而成(图书馆馆名由李梅庵先生题写)。老图书馆采用维多利亚风格,清水红砖配上白色浮雕,因其独有的建筑艺术与魅力,多次出现在不同的影视、摄影作品之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图书馆内的藏书规模在当时国内的高校中名列前茅,交大的一代代学子如钱学森、吴文俊、王安、王之卓等都曾在这里饱览先进的科学与文化。老图书馆既是藏书看书之地,也曾是上海乃至全国各种工业展览会的重要展馆,见证了重要的人文历史事件。

1926年,为纪念建校30周年,学校举办了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工业展览会,老图书馆就是展会的第一展室。

通过展览,国内外许多厂家向学校赠送大量展品,大大充实了学校的实验装置和设备。

1947年10月,中国技术协会又借老图书馆举办“工业模型和技术人员生活展览会”,该展览会不仅传播科学知识,还揭露当时的政治腐败,包括技术人员被逼得贫困交迫无法生活的场景。展览会与当时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群众运动遥相呼应。

建国后因师生人数倍增,老图书馆不敷使用,1985年包玉刚先生捐资另建包兆龙图书馆。该馆落成后,老图书馆被改作档案馆使用。1995年老图书馆照原状大修后,楼内新设校史博物馆、林同炎展室、档案馆、校友接待室及校友活动室。其中校史馆于1996年4月8日百年校庆之际开馆。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回母校参观了校史馆,并为其题写馆名。

老图书馆门口附近建造了“百年树人”雕塑,是校友们为了纪念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所捐赠。

2、中院

位于草坪东北角的建设是中国大学中历史最悠久且沿用至今的建筑之一。该建筑名为中院,是校园里内唯一一座建于19世纪的最古老的建筑,由南洋公学监院福开森监造。

中院建成初期主要供南洋公学办公和中学、师范院、小学部教学使用,集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一体。一楼设有食堂、化学实验室,二楼用作教室,三楼用作宿舍。(师范班、政治班、特班和公学的一些办事机构也曾使用过这幢楼)。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01年开始受聘担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时,就住在中院的三楼60号房间。(当时,他常常约两三位同学到宿舍谈话,讨论学业问题。)在他任教期间,培养了李叔同、黄炎培等40余名杰出人才。

1927年国民政府交通部下令停办中小学,原附属中学脱离交大独立建设(更名为南洋模范中学),中院就成为大学教学及办公用房。

交大历史上最早的一起学生运动“墨水瓶”事件便发生在中院。1902年,五班文课教习郭镇瀛因其座椅上放置的一只墨水瓶而故意发难,校方开除无辜学生伍正钧引起全校师生公愤,当即罢课集会。蔡元培先生出面与学校沟通无果后,200多名学生集体退学。这次南洋公学学生反专制抗争活动得到了社会进步舆论的极高评价和大力支持。

1911年辛亥革命,当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至上海,要求进步的交大学生马上积极组成学生军,准备参加起义,并攻打清廷在上海的兵工厂“江南制造局”。后来清廷军警放下武器,全校爱国师生欣喜若狂,在中院的楼顶插上旗帜以示拥护上海光复。然后学生们荷枪实弹冲出校门,奔赴“李公祠”推倒李鸿章铜像,又组织义勇军,护卫学校,并开展为上海革命军募集军饷活动,全力支持革命军。

3、新中院(董浩云航运博物馆)

在中院北侧是建于1910年的新中院,最初建造是用于附属中学学生住宿,故名新中院。中学脱离交大后,新中院成为大学低年级学生宿舍,每室住4-6人,楼内约可容纳百人。这是徐汇校区第一栋独立的学生宿舍,采用互相连通的围廊结构,加上玻璃天棚与宽敞的公共活动空间,既满足采光通风,又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办的同文书院进驻交大,新中院未能幸免,留下满地疮痍。抗战胜利后,交大渝校师生复员回沪,渝校数学教授郑太朴也抵达上海,临时入住进新中院二楼一间小屋内。在宿舍里,他经常与其他教师探讨学术,与学生交流学业。在交大任教期间,郑太朴成为上海民主建国会的领导人之一,大胆抨击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宣传民主自由,新中院成为他与学生运动的秘密联络基地和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而奔走的休憩点。他的革命活动引起反动当局的不满,交大迫于当局的压力,将郑太朴解聘。

4、新上院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建南洋公学,将大学部命名为“上院”。1900年,上院建成,楼内设有物理教室、物理实验室、宿舍等设施。底楼中央是一个可以容纳500人的大礼堂,1927年为了纪念老校长唐文治改名为文治堂。

在火红的革命岁月里,上院是孕育爱国主义传统的摇篮和锻炼青年的革命熔炉。

“五卅”运动中,交大学生作为游行队伍的第一总队,站在反帝示威游行的最前列。年仅17岁的陈虞钦同学遭到英国巡捕的枪杀,全体师生在大礼堂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九一八”事变后,学生们组织了义勇军,义勇军学生全部搬入上院三楼住宿。那段时间天还没亮,便见他们一身戎装,在上院前的操场上进行军事训练。上院大礼堂有间极小的房间,同学们在那里用钢板刻写毛泽东的重要论著《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并在进步同学中传阅。上院330室是朝东的一间男生宿舍,住着几位志同道合的战友,他们都是知行社、山茶社的主要骨干,有很多次进步社团骨干议事和学生运动酝酿讨论活动在此秘密进行。

5、工程馆

1931年底落成的工程馆是由著名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的经典建筑,集中包含了工程教学的各种需求,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工程教学楼,成为专家教授、学术团体举办学术报告、讲座的重要场所。

瑞典亲王访问中国时,从北京到上海,慕交大之名,曾特地致函黎校长约期来校参观工程馆等处。此外,工程馆曾先后迎接过无线电发明家威廉·马可尼和物理学家玻尔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48年6月,著名原子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莅临交大,也在工程馆的教室发表题为《漫谈原子能》的学术演讲。

解放战争时期,工程馆的许多教室变成学生开展革命活动的基地。一部分学生自治会的干部被迫离开交大撤向解放区时,是在工程馆开的欢送会。1949年初,交大的纺织系教授陈维稷(解放后曾任纺织工业部部长)遭敌人逮捕后被营救出来,同学们也是在工程馆的教室召开了欢迎他的座谈会。

1948年为纪念老校长叶恭绰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工程馆一度更名为为恭绰馆,1950年后恢复。1960年,交大将原本两层的工程馆加盖为三层。工程馆二楼有叶恭绰半身铜像,馆内草坪上有马可尼天线铜柱,激励交大学子奋发向上。

6、科学馆

工程馆西侧的三层小楼为科学馆。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孙中山之子,民国首任铁道部长)对学校建设做出的功绩,曾命名为哲生馆(孙科号哲生,并函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馆名),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科学馆。哲生馆的建成一波三折。早在1936年黎照寰校长治校时期,学校就开始动工兴建此楼,但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只得停工。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6月,才重新开工并于当年10月竣工,为三层楼实验用房。1947年4月8日,在学校校庆之际举行了授钥典礼。

随着学校的发展,科学馆的实验室陆续搬迁至闵行校区。如今,科学馆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东分析测试中心、上海交大分析测试中心共同使用,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DNA分子实验室”。

7、北四楼

北四楼建于1919年,作为交大的无线电实验室和无线电台,见证了交大当年在信息科技方面的领先水平。当时,一层为教室和电话实验室,二层为无线电收发室、仪器储存室和无线电实验室。小楼正南面曾竖有无线电发射柱,长数丈余。这座无线电台在我国当时的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中是独一无二的实验设备。

1920年8月,小楼内无线电台开始收发电报。所发电波能与福州、广东、武昌、北京、秦皇岛及日本长崎相通。同年,学校又组装了最新式的收报机,能够接收法国德国及美国沿太平洋各大电台的讯息。

交大无线电台的出现,引起了外国人的关注。美国驻北京公使为此曾向外交部抗议,认为该电台收发的电信有透露商业秘密、妨碍商贸之嫌,要求外交部转咨交通部让学校迅速予以拆除。

交大申明交大电台专为学生实验所用,不接收商业电信,顶住了外国的干涉。不久,学校又添置了无线电话机、弧式发报机等设备,以后陆续向国外公司订购无线电器材,并得到中国电气公司、天津电报局捐赠的机件,逐年扩充,在国内堪称先进。

学生中首先使用无线电台的是1921届电机科的学生。他们在这楼里做了很多实验。这一班学生到毕业时有19人。

由于当年没有设置门额之类的标志,这座小楼一直寂寂无名,殊不知,它是中国走向信息社会的先锋之一。小楼的功能和名称数度更改,由无线电实验室、话务楼、老电器楼、机床车间,到现在的北四楼,目前用作法学院的日本研究中心。

8、执信西斋

执信西斋整幢楼呈马蹄形展开,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共187间。始建于1929年,1930年竣工后,备受各界赞誉,是全国高校中条件最好的宿舍,宿舍内有阅报室、理发室、交谊室、储藏室等,洗手间有冷热水供应,厕所内有西式马桶,并备有手纸。

为了纪念1920年在反对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朱执信先生的革命精神,被命名为执信西斋。执信西斋落成典礼举办后,即将毕业的1930届学生首先搬入执信西斋,优先选择了最好的房间,每套住两人,享受到了如宾馆一样的待遇。拔了头筹的1930届学生在毕业离校前夕,念及母校培育之恩,决定在执信西斋正门前筹建一座以校徽为中心的喷水池,赠送给母校留念。钱学森曾在执信西斋居住,宿舍门口也曾留下钱学森与同学的合影。作为学校管乐队成员,钱学森还经常在室内或过道练习次中音号。此外张煦、吴文俊、穆汉祥、史霄雯也曾在此居住。

9、文治堂

在交大体育场的西侧是1949年初建成的大礼堂“文治堂”。抗争胜利后,交大在校学生激增,上院的文治堂已不能满足需要。热心校友王之卓、茅以升等发起筹款,兴建新的大礼堂。1946年6月,劝募开始,各地校友踊跃捐款。设计大礼堂的建筑师和建造承包商都是交大校友,在建筑过程中尽心尽力,遇到经费紧张时,还垫资垫料。建成后的为“新文治堂”,观众席分上下两层,最多可容纳近2000人,这样的规模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上海高校中居于首位。

10、总办公厅

总办公厅由上海著名建筑设计师庄俊设计,具文艺复兴风格,1932年破土动工,建成于1933年。学校就命名问题曾经进行了讨论,议决为纪念学界先进容闳博士,定名为容闳堂。交大虽然与容闳没有直接关系,但学校的办学主张和他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以先贤名人的名字给学校建筑定名,是交大逐渐形成的人文传统,前有执信西斋,后有哲生馆。最终,办公楼的两个大门上分别刻上“容闳堂”和“总办公厅”两个楼名,后者系胡汉民的手笔。

11、体育馆

毗邻总办公厅的建筑是体育馆,该建筑建成于1925年。体育课在交大建校初期就作为一门课程得到了重视。据老校友回忆,新生入学时,学校给每人发两把钥匙,一把是宿舍钥匙,另一把是体育馆更衣柜的钥匙。交大学生除了军训以外,体育课不受天气的影响,这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高校里是很少见的。

当时,体育馆也是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1926年,学校庆祝建校30周年,举办工业展览会之时,在体育馆前架设轻便轨道行驶小火车,成为了轰动上海的重大新闻。

当时,体育馆还是是交大爱国民主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47年,学生会曾在体育馆组织举办“五四”文艺晚会,演出《窃国大盗袁世凯》。1949年初,国民党政府阴谋将交大迁往台湾,交大师生开展了护校斗争,“护校指挥部”就设在体育馆。虽然形势紧张,学生不畏险难,在此演出《阿Q正传》。解放后,交大的多次党员大会、党代会也在体育馆举行。

12、新建楼

新建楼北邻体育馆,南邻浩然科技大厦,东边是大草坪,与图书馆和老校门遥相呼应,于1953年建成,当时交大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学校决定新建一幢三层的教学楼。如今,新建楼作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学办公使用。

13、盛宅

建于1923年,为西式洋房。最初它是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家的私宅,当时,盛宣怀已逝世,盛宣怀的两个孙子准备到交大附属小学读书,其中一个孙子就是后来在闵行捐赠建造留园的盛毓度。盛宣怀夫人担心两个孙子住宿受苦,向校方接洽,借用学校地皮,出资建造一幢小楼专门给孙子住,学校欣然允诺。大概过了一两年光景,盛氏兄弟因为上海不太安全,就向学校请了长假,离开学校回家,盛宅于是空闲了一段日子。

1927年,交大开始招收女生,第一期只有4名,住在老图书馆北侧教职员住宅的空闲房间里。随着女同学逐渐增多,这座闲置的盛宅便作为女生宿舍使用。由于地处学校的东南角,便借用复旦女生宿舍的别称,亦名“东宫”。

1930年,学校举行34周年纪念会暨执信西斋落成典礼。礼毕,全校宿舍开放,任人参观。那天早上,听闻女生宿舍开禁的消息,很多男生奔走相告,导致平时清净的女生宿舍一时访者如织。由于女生宿舍容量有限,每年录取新生时,女生的平均录取成绩往往比男生高。1931年,全校女生加起来只有18位。女生们曾发起募捐建造新的女生宿舍,但因时局关系未曾实现。这幢小楼在树木掩映下,不引人注目,外人罕至。解放前在国民党军警的一次大逮捕中,被通缉的一位女同学曾在其中一间小屋藏身,化险为夷。

14、华山路校门

始建于1898年,建校初期的校门采用了中国牌坊式的木质建筑结构。1934年,1915级校友不忘母校培育之情,捐资重建校门,学校也拨公款,1935年新校门落成。

15、五卅纪念柱

建于1925年,柱高5米,纪念柱镌刻:“五卅纪念中弹穿肠而死者陈虞钦,愤激病狂而死者吴恒慈”。陈虞钦(1909~1925),广东增城人,印尼归侨。陈虞钦参加“五卅运动”游行时,被英籍巡捕开枪致死。南洋公学附中学生吴恒慈(1908~1925)闻讯后为之激愤而亡。南洋公学师生员工及各界代表为陈虞钦和吴恒慈举行追悼会。学校为他们立永久纪念柱。

16、烈士墓

墓地占地面积80平方米,墓前立水磨石质碑,四角楔形柱,方形基座边长2.1米。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牺牲的学生运动领袖史霄雯、穆汉祥两位烈士而建立,陈毅题写碑文:“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就义的是值得永远纪念的”。

作者:王辰轩,姜澎

编辑:姜澎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复旦大学的由来是出自于那首诗?

复旦大学的由来其实和诗根本没有关系。

1 马相伯原先是法国基督教会的神父,当年交通大学爆发“墨水瓶事件”后,离开交大的部分师生经蔡元培介绍,向马相伯求援,马相伯因此通过教会批准建立起了震旦公学,解决了师生的教学求学问题。

2 法国教会频繁干涉震旦的教学事务,导致马相伯带领部分师生离开了震旦,另寻他处办学。

3 马相伯经友人相助,在杨浦江湾觅得一处空地,重新办起公学,取名“复旦”,即为恢复震旦之意。

至于那首诗“旦复旦兮”,纯粹是文人墨客的牵强附会,骗骗老百姓的说辞罢了。

1902年的“墨水瓶事件”中,为什么秀才出身的郭振瀛认为洗净的墨水瓶是对他的捉弄

因为那郭振瀛,不学无术,学生们私下都叫他为“空墨水瓶”,而中国人一向以墨水来比喻学问,“空墨水瓶”就是说郭振瀛胸无点墨。他自然明白,当然就很生气啦~~

《墨水笔和墨水瓶》两个忘记含义

《墨水笔和墨水瓶》 第一个“忘记”的含义是指人们只看到表面却没有看到背后人的付出;第二个“忘记”的含义是指诗人看清了演奏会成功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演奏会的成功并不是小提琴的功劳,而是大师与小提琴相互配合的结果。

安徒生童话《墨水笔和墨水瓶》全文:

从前,有人看到一位诗人书桌上摆着墨水瓶,说道:“你说怪不怪,墨水瓶里竟生出这么些东西!真不知接下来会是什么?”“就是,”墨水瓶附和着。“真难理解!我常这么想。”它对羽毛笔说,也对桌子上其他东西说。“我真神奇!我产生所有的诗人的作品!我产生了一群人,姑娘,骑土。可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

“你倒是说了真话!”羽毛笔说,“只要你想一想,你就会明白,你只不过出了些水罢了!写字的才是笔呢!”“你还没有经验!”墨水瓶说,“你没用多久就已经半秃了。你是不是以为自己就是诗人!你只是一个佣人罢了。”

晚上,诗人回家了。他去参加一个音乐会,听了一位小提琴家的精彩演奏。他完全被那无比优美的旋律所陶醉。诗人觉得他听到了自己的心灵在哭泣,简直太不寻常了!演奏不容易,但是却像一场游戏,就像弓在弦上跳舞,几乎人人以为自己也会拉。

小提琴自己在吟唱,弓自己在动弹,然后二者合一。人们几乎忘记了给它们以生命和魂灵的大师。但是诗人没有忘记他,诗人写下了自己的思想:“如果弓和琴夸耀起自己的所作所为,那是多么的荒谬啊!而我们人类常常如此。我们大家实则是上帝玩弄的工具。荣耀只属于他!人类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后来,诗人写下一篇寓言,题目叫《大师与他的工具》。

扩展资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自大,吹嘘自己的功劳,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忽略了自己的短处,就像一个团队要获得成功,并不是单一一个人就可以轻易完成的,必须是团队共同发挥所长才能完成。

而这两个“忘记”,则是在告诉人们很多时候成功不能只看表象,要看这件事情背后执行的人付出了多少辛苦与努力,一件事件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或单方面的,它是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与付出才获得的结果。

上海交大墨水瓶事件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墨水瓶事件、上海交大墨水瓶事件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